1、[判断题] 通过改变生产率来处理非均匀需求,不是准时生产(JIT)的主要思想。摘要:1、[判断题] 通过改变生产率来处理非均匀需求,不是准时生产(JIT)的主要思想。A、错误B、正确 2、[单选题] 人-机工程研究的工作环境不包括()A、气候状况B、照明与色彩状况C、噪音与振动状况D、人际关系状况 3、[单选题] 在现代生产系统的概念中,把供应商和顾客作为生产系...
A、错误
B、正确
2、[单选题] 人-机工程研究的工作环境不包括()A、气候状况
B、照明与色彩状况
C、噪音与振动状况
D、人际关系状况
3、[单选题] 在现代生产系统的概念中,把供应商和顾客作为生产系统的组成部分,提高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水平,把( ) .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A、顾客的满意程度和时间的竞争
B、降低销售成本
C、降低生产成本
D、尽可能缩短交货期
4、[多选题] 根据对象专业化原则建立生产单位,优点是( )。A、可缩短运输路线
B、对品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强
C、生产系统的可靠性较高
D、可使用专用高效设备
5、[单选题] 设备点检按设备管理的层次,可分为“厂控”点检和一般点检,一般点检是( )A、厂部负责组织
B、生产科负责组织
C、车间负责组织
D、设备科负责组织
6、[单选题] MRP的计算顺序是____。A、按成品-总装-部件-组件-零件-毛坯-原材料的顺序反工艺路线进行
B、按原材料-毛坯-零件-组件-部件-总装-成品的顺序顺工艺路线进行
C、上述两个都不对
D、上述两个都对,在不同的情况下,按需要选用其一
7、[判断题] 生产管理者只需懂得如何组织生产过程就行。A、错误
B、正确
8、[多选题] 同顺序排序(排列顺序)问题的条件包括( )。A、工件的加工路线一致
B、工件的加工顺序一致
C、工件的到达时间相同
D、可用Johnson算法求最优顺序
9、[单选题] 下述对JIT的新思维的诠释中,不正确的是____。A、在劳动组织上采取弹性作业人数
B、在质量控制上强调全面质量管理,认为产品质量是设计、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产品质量检验是无效劳动
C、在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上,采用U型的流程结构
D、在生产设备上强调采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
10、[多选题] 处理非均匀需求的几种纯策略有( )。A、反复试验
B、改变库存
C、编制滚动式计划
D、改变生产率
E、改变工人数量
11、[多选题] 以下()属于质量成本当中的内部故障成本A、退货
B、废品损失
C、返工成本
D、维修
12、[多选题] 采用柔性制造系统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可以体现在()A、生产成本低
B、生产周期短、交货快
C、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强
D、生产质量高
13、[单选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含义是利用计算机帮助( )A、产品设计
B、决策制定
C、质量控制
D、流程控制
14、[判断题] 在备货订货分离点(CODP)的上游的是订货型生产。A、错误
B、正确
15、[单选题] 生产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A、加工制造产品
B、确保产品质量
C、设计完美的产品
D、销售产品
16、[单选题] 企业要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产品设计成本的降低是降低成本的重点
B、企业要站在顾客的立场努力降低寿命周期费用
C、价格竞争的前提是降低产品的目标成本
D、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在尽量减少产品的功能
17、[单选题] 供应链的组成是()A、供应商
B、顾客
C、内部供应链
D、以上都是
18、[多选题] 选择地区要考虑主要因素主要包括( )A、是否接近于市场
B、是否接近于原材料供应地
C、运输问题
D、员工的生活习惯
19、[多选题] 全面生产维修制(TPM)指( )。A、设备预防维修制的发展
B、全员动员式的设备管理体制
C、全效益的设备管理体制
D、有利于合理安排生产和维修
E、以事后修理为主设备维修体制
20、[单选题] MRP计划展望期的长度要____。A、足以覆盖计划中的最长产品生产周期
B、足以覆盖计划中的最短累计提前期
C、足以覆盖计划中的最短产品生产周期
D、足以覆盖计划中的最长累计提前期
21、[判断题] 如从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角度看,“单一产品原理”是合理的。A、错误
B、正确
22、[判断题] 根据EOQ公式,毛坯的生产批量应该大于零件的加工批量A、错误
B、正确
23、[多选题] JIT的目标是彻底消除无效劳动造成的浪费,在JIT 管理思想中,无效劳动和浪费分为____。A、制造过剩的零部件的无效劳动和浪费
B、库存积压的无效劳动和浪费
C、生产不合格品造成的无效劳动和浪费
D、加工本身的无效劳动
E、高质量的售后服务造成的浪费
24、[多选题] MRP的输入主要包含( )。A、主生产计划
B、物料清单
C、库存状态文件
D、MRP源代码
25、[多选题] 新产品评价的方法包括()A、层次分析法
B、多指标评价法
C、盈亏平衡分析法
D、主因素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