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秋《政治经济学(财经类)》作业_4

未知 试卷 2023-01-13 1609

摘要:1、[多选题] 引起政府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A、制度和体制方面引起的B、由政府对市场的不当替代引起的C、政府自身的局限引起的D、市场自身的抗拒 2、[单选题] 渐进式改革悖论的具体体现是 。A、市场化既是改革的目标,又是改革的障碍B、计划化既是改革的...

1、[多选题] 引起政府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

A、制度和体制方面引起的

B、由政府对市场的不当替代引起的

C、政府自身的局限引起的

D、市场自身的抗拒

 2、[单选题] 渐进式改革悖论的具体体现是 。

A、市场化既是改革的目标,又是改革的障碍

B、计划化既是改革的对象,又是改革的条件

C、改革的发动者同时在许多方面又成了改革的对象

D、既要坚持公有制又要推进市场化

 3、[多选题] 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到现在,资本主义制度先后经过了( )等主要体制

A、工场手工业

B、自由竞争

C、私人垄断

D、国家垄断或混合经济

 4、[单选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

A、公有制

B、多种经济形式

C、股份制

D、股份有限公司

 5、[判断题] 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A、对

B、错

 6、[判断题] 按劳分配虽然体现了劳动者在消费品分配上以劳动为同一尺度的平等权利,但还存在分配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

A、对

B、错

 7、[判断题] 平均利润下降规律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A、对

B、错

 8、[判断题] 资本家支付的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A、对

B、错

 9、[判断题] 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

A、对

B、错

 10、[判断题] 改革开放与经济安全是相互排斥的

A、对

B、错

 11、[单选题]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表述,正确的是( )

A、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B、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是可以被克服的

D、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

 12、[单选题] ( )指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13、[单选题]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看是资本价值增殖和( )

A、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

B、 价值规律的矛盾

C、 平均利润率规律的矛盾

D、 竞争规律的矛盾

 14、[判断题] 公有制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A、对

B、错

 15、[多选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 )构成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优抚

D、社会福利

 16、[单选题]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

A、资本

B、剩余价值

C、资本家的节俭

D、扩大再生产

 17、[单选题] 纽约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5万美元,另一地段上相同面积店铺的月租金为3万美元,前者多交的2万美元为( )。

A、绝对地租

B、级差地租Ⅰ

C、级差地租Ⅱ

D、垄断地租

 18、[多选题]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联系与区别是( )

A、名义工资代表工人的真实生活水平

B、实际工资代表工人的真实生活水平

C、名义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上升

D、名义工资是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奖金津贴

E、二者是分析工资水平的范畴

 19、[单选题]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20、[单选题] 我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是

A、一步到位,促进农村的城市化建设

B、推进农村城镇化,走“乡镇企业—城镇企业—城市工业”的道路

C、城乡工业在公平竞争中共同发展

D、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农村城市化

 21、[判断题] 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A、对

B、错

 22、[单选题] 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工场手工业实行的是以( )为基础

A、生产

B、分配

C、人力

D、分工

 23、[判断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主要采用计划指导和经济手段来调节市场。

A、对

B、错

 24、[判断题] 利润率总是大于剩余价值率的

A、对

B、错

 25、[多选题] 货币转化为资本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因为( )

A、在流通中能高价出售商品

B、在流通中能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

C、在生产领域中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通过流通领域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友情链接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