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春《教育学》作业_3

未知 试卷 2023-08-01 1290

摘要:1、[判断题] 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管理和服务能力( )A、对B、错 2、[单选题] ( )模式是一种与本人的实际能力相比,某次评价中学生的表现如何的模式A、常模参照B、成长参照C、标准参照D、能力参照 3、[判断题] “过程模式”是由...

1、[判断题] 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管理和服务能力( )

A、对

B、错

 2、[单选题] ( )模式是一种与本人的实际能力相比,某次评价中学生的表现如何的模式

A、常模参照

B、成长参照

C、标准参照

D、能力参照

 3、[判断题] “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确立起来的。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 )

A、对

B、错

 4、[单选题] 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 )

A、奥苏贝尔

B、罗杰斯

C、布鲁纳

D、赫尔巴特

 5、[单选题] 新的教育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将是培养目标的( )

A、全面化

B、合理化

C、科学化

D、个性化

 6、[判断题] 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性质,可分为纵向迁移、横向迁移( )

A、对

B、错

 7、[单选题] ( )年中国恢复高考,并对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

A、1978

B、1977

C、1979

D、1980

 8、[单选题]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

A、主体

B、资源

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9、[单选题]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社会性

B、顺序性

C、相似性

D、差异性

 10、[判断题] 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

A、对

B、错

 11、[单选题] 下列有关教育的论述中哪一句出自《学记》( )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单选题]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反映的课程定义为课程即( )

A、社会改造的过程

B、教学科目

C、课程目标

D、学习者的经验

 13、[单选题] 高校通过与企业联合或自创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体现了教育的( )功能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人口

 14、[判断题]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

A、对

B、错

 15、[单选题] 中国古代的( )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16、[判断题]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得以实现:一是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一是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

A、对

B、错

 17、[单选题] ( )参照模式是一种比较以前的情况,学生本次表现所体现的是进步还是退步的模式

A、常模参照

B、成长参照

C、标准参照

D、能力参照

 18、[单选题] 奖励和惩罚是德育工作的( )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评价法

D、自我教育法

 19、[单选题] 教育的( )是指教育的类别或专业划分的各类教育在教育总体系中的比例关系

A、纵向结构

B、横向结构

C、形式结构

D、布局结构

 20、[判断题] 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是有等级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则比较民主。这体现了政治体制对师生关系的制约作用( )

A、对

B、错

 21、[判断题]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这份报告首次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

A、对

B、错

 22、[判断题]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涂尔干等人( )

A、对

B、错

 23、[判断题]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Bacon, F.,1561-1626)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在科学的分类中,首次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 )

A、对

B、错

 24、[单选题] ( )总结出学习的三条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华生

 25、[单选题] 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C、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

D、形成学生的品行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友情链接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